求教《論語別裁》中“恭近於禮,遠恥辱也”的含義
原文:
“恭近於禮,遠恥辱也。”禮貌的當中要恭敬。所謂恭,就是內心對事情的莊重認真,並不是看見人敬禮就是恭;雖然不敬禮,當朋友有困難的時候,那種無限關心的神態,不説出來就知道。所以人恭敬不恭敬,表面態度雖然重要,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事。因此恭敬就是禮。人與人為什麼要恭敬?“遠恥辱也”,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。“因不失其親,亦可宗也。”因就是動機,中國文化:親親、仁民、愛物。“因不失其親”,意思是人絕對無私是做不到的(這個問題,將來會討論到,中國文化中兩個觀念是由道家出來的,一個是大公無私,一個是絕對自私,兩種極端思想,對我們而言都做不到的。而儒家則主張有限的自私)。舉個例子,如果大家沒有衣服穿,我弄到了一件,先給我的父親穿,父親穿了給我穿,等自己多一件時,再給別人穿。助人的心行,由近而遠,漸漸擴及他人。“亦可宗”,像這個樣子,也可以宗仰。
——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您好,大家吉祥。
南公講到外表上的禮貌要有發自內心的恭敬,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。
我不明白恭敬跟遠恥辱之間的關係,求您解惑。
還有一事求教您,大家熱心回覆我發佈的問題,可是我看了之後不知道該怎麼接茬兒。您,請問我該咋整?
“恭近於禮,遠恥辱也。”禮貌的當中要恭敬。所謂恭,就是內心對事情的莊重認真,並不是看見人敬禮就是恭;雖然不敬禮,當朋友有困難的時候,那種無限關心的神態,不説出來就知道。所以人恭敬不恭敬,表面態度雖然重要,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事。因此恭敬就是禮。人與人為什麼要恭敬?“遠恥辱也”,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。“因不失其親,亦可宗也。”因就是動機,中國文化:親親、仁民、愛物。“因不失其親”,意思是人絕對無私是做不到的(這個問題,將來會討論到,中國文化中兩個觀念是由道家出來的,一個是大公無私,一個是絕對自私,兩種極端思想,對我們而言都做不到的。而儒家則主張有限的自私)。舉個例子,如果大家沒有衣服穿,我弄到了一件,先給我的父親穿,父親穿了給我穿,等自己多一件時,再給別人穿。助人的心行,由近而遠,漸漸擴及他人。“亦可宗”,像這個樣子,也可以宗仰。
——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您好,大家吉祥。
南公講到外表上的禮貌要有發自內心的恭敬,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。
我不明白恭敬跟遠恥辱之間的關係,求您解惑。
還有一事求教您,大家熱心回覆我發佈的問題,可是我看了之後不知道該怎麼接茬兒。您,請問我該咋整?
回答